本報記者 譚倫 廣州報道
5G商用邁過四年后,AI、云與大數據技術也在悄然融入通信產業。作為市場主導者,運營商的角色也在這一輪浪潮下被重新定義。
“系統打造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創新構建新型信息服務體系,促進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數智化轉型。”在日前舉行的2023中國移動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中國移動董事長楊杰如此總結公司正在經歷的轉變。在外界看來,從傳統單一網絡運營者的角色中跳脫出來,變身為更多元的新型信息基礎設施提供商,正是中國通信運營商當前致力的目標。
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也指出,從1G發展到5G,移動通信從語音走到數據,從連接人走到連接物。在此過程中,實現了包括固定和移動融合、光纖和無線融合、通信和感知融合、衛星和地面融合等多種技術以及業務的應用,這也使得產業鏈越來越長,生態鏈越來越大。在以信息化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帶動下,大算力、AI的出現,給通信產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目前,中國移動語音和短信業務收入占收比從2011年前的77.1%大幅降至8.8%,數字化轉型收入占收比提升近30%。”據楊杰介紹,目前中國移動正在配合國家東數西算戰略,部署算力網絡,并推動大數據賦能經濟洞察和民生服務,此外,中國移動也發布多個行業AI大模型。
“運營商新一輪的角色轉型是大勢所趨。”Omdia電信戰略高級首席分析師楊光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5G網絡是運營商的固有業務,也是AI、算力發展的底座,在后者蓬勃發展加速全球科技創新浪潮的當下,具備網絡資源優勢的運營商,有著充足動力也理應抓住這一輪的產業變革紅利,完成業務市場的壯大及自身轉型,成長為未來更具競爭力的科技企業。
打造5.5G新底座
向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商轉變的進程中,網絡被視為基礎能力。對于尋求轉型的運營商而言,為了支撐AI大模型所需的大算力與網絡云化需求,發展5G-A作為5G的演進和增強,也已成為新的共識。
5G-A,全稱5G-Advanced(譯作“5G增強”,業內也稱為“5.5G”),即5G網絡的優化版本,其不僅可保持5G原有的大帶寬、低時延、萬物互聯能力,還增加了上行超寬帶、寬帶實時交互、通信感知融合能力,有望實現10倍于5G的網速提升。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王志勤日前指出,當前移動通信產業正處于5G-A研發和6G發展的關鍵階段。5G-A已開啟通信與智能的全要素融合,5G-A通感融合正激發5G的新應用潛能。
在此背景下,通信產業鏈也在積極布局5G-A。據華為無線網絡產品線總裁曹明近日透露,目前全球超過20家運營商已經在商用網絡中驗證了5G-A的能力,5G-A芯片和模組已經發布,第一波5G-A終端也已經發布,5G-A產業生態逐漸成熟。
在我國,5G-A目前已經有較多的試點項目,北京、浙江、上海、廣東等地,根據當地的政策、區域產業生態等特點,啟動了裸眼3D,物聯、車聯、低空等多樣化的5G-A試點項目,率先開啟5G-A的商用步伐。
以中國移動為例,記者在本次大會上獲悉,截至目前,其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5G和千兆寬帶網絡,開通5G基站近190萬個,千兆光網覆蓋3.9億戶家庭,5G客戶達7.5億戶,總連接數超33億。
同時,中國移動方面向記者表示,自今年以來,公司也發布了5G-A自主創新研發裝置測試平臺和5G-A雙鏈融合行動計劃2.0,致力于推動5G-A形成全球統一標準,將5G-A創新鏈成果通過產業樣板快速落實到產業鏈中。
對此,鄔賀銓指出,從1G到4G,基本上依靠需求牽引,市場在等待,一旦網絡就緒新應用就能順勢而為。但目前對于5G發展而言,需要補生態的短板,包括新型終端顯示技術、內容生成技術、通感算融合技術、高可靠車聯網、輕量級物聯網、直連衛星應用等,這也將是5G-A發展需要面臨的問題。
業內預計,5G-A將于2025年實現商用。面向未來,楊杰表示,中國移動將開展通感一體、無源物聯等5G-A技術試點,全面提升5G網絡感知。同時,中國移動也將前瞻研發6G,推進5G-A技術產業成熟和應用創新,布局6G新材料、新工藝、新器件等關鍵環節,推動形成全球統一的6G標準體系,引領產業前瞻布局、加速成熟。
網絡底座搭建完成后,AI與算力成為新型信息基礎設施構建中關鍵的兩翼。“目前,運營商的目標是將人工智能、算力能力融入網絡之中,打造一張智能化的算力網絡。”楊光向記者表示。
這也正是中國移動的最新目標之一。楊杰指出,人工智能正成為新的生產工具。“通用人工智能通過對近乎全量知識的匯聚和沉淀,形成逼近人類的理解表達、邏輯推理能力,由輔助千行百業提質增效的工具升級成為支撐社會轉型發展不可或缺的核心能力,加速從‘+AI’向‘AI+’轉變,促進生產力成倍提升。”楊杰表示。
與此同時,社會各領域對于算力的共性需求, 也將推動算力總規模爆發式增長,快速提升超算、智算等算力需求。楊杰強調,進入信息文明時代,算力可視為信息能量一體化形成的“三次能源”。預計未來5年,我國智算規模年復合增長率將超過50%。
中國移動方面向記者表示,截至目前,公司算力規模已達9.4EFLOPS,沉淀近700PB海量高質量數據,積累超1.6萬個DICT行業項目經驗,牽頭承擔“智慧網絡國家新一代開放創新平臺”等16項國家級重大項目。
同時,在AI領域,中國移動此次還發布了基于“九天”基礎大模型的升級版“九天眾擎基座大模型”。中國移動技術部科技處經理杜倩介紹稱,該模型能夠深度匹配行業需求,融入各類專業知識,滿足產業的精準需求。
對此,鄔賀銓認為,“自建基礎大模型需有足夠算力、數據、人才、應用場景、閉環的生態等,門檻很高;合作開發行業大模型可以在大模型上基于海量有價值數據充分訓練,待調優至理想效果后再進行知識蒸餾、量化及針對特定場景遷移等縮小模型的工作。”
“AI特別是大模型無疑將給通信產業鏈帶來新機遇,不僅優化網絡部署與運維,還強化產業鏈協同,豐富應用生態。”但鄔賀銓也同時提醒,通信大模型需要跨運營主體實現云網協同和算網融合,需重視數據安全管理,開發適于終端和邊緣計算的模型。
“未來,不僅要讓AI會‘作詩’、更要會‘做事’。”楊杰強調,中國移動將加速人工智能創新突破,構建涵蓋智算基礎設施、“1+N”通專結合大模型、X智能應用的核心能力體系。依托國資人工智能大平臺,強化開放合作,深度賦能千行百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