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央視財經的報道中提到,如今正有越來越多的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推動我國企業的各項新型工業化成果“走出去”。
央視財經點贊中國四大硬核科技公司(圖源:微博截圖)
其還舉例稱,華為、比亞迪、寧德時代、小米等“中國硬核科技公司”,堅持在開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創新能力,邁向全球價值鏈高端,成為了中國科技企業出海的閃亮名片。
自此,“中國硬核科技公司”這個詞瞬間引發熱議。很多財經大V、經濟學家、官方媒體等都在討論,究竟什么樣的科技企業,可以被稱為“中國硬核科技公司”?
“中國四大硬核科技公司”,
推動新型工業化成果“走出去”
為了解答“何為中國硬核科技公司”這個問題,我們的目光可以先回到央視財經所說的“新型工業化成果”上,這個詞也在近期舉辦的一系列重磅會議上被反復提及。
所謂的新興工業化,指的是在傳統工業化的基礎上,利用信息技術、物聯網、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加快工業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的創新和升級,具備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等特點。
新型工業化既是國家層面的關鍵任務,也是眾多制造業、互聯網及科技企業努力的方向在當下,如何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已然成為科技公司們探索的焦點。
我們看到,被央媒點名的中國四大硬核科技公司,幾乎都具備信息技術、物聯網、大數據等方面的先進技術,并且實現了落地應用。
比如小米,截至目前,其技術研發進入了12個技術領域,包括5G移動通信技術、大數據、云計算及人工智能;同時基于智能制造,進入到機器人、無人工廠、智能電動汽車等領域總體細分領域更是高達99項。
今年9月,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在全員信中提出了新十年的核心戰略目標:大規模投入底層技術,成為全球新一代硬核技術領導者。
但正如央視網的觀點,我國的新型工業化是依靠自主創新驅動的工業化,也是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工業化:“一面堅持自立自強,一面堅持高水平開放合作,是對新一代科技企業的必然要求。”
換而言之,僅有新型工業化成果還不夠,更重要的是讓這些成果走出去,參與到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當中,才能真正實現新型工業化的加快推進。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也認為:“科技和開放是一個有機的結合科技是基礎,如果沒有硬核科技能力,‘走出去’就不可能在國際市場上贏得競爭;對外開放是戰略,不僅需要在相關國家設立研發點,還會結合共建國家的需要進一步研發新產品。”
可以說,“自立自強”是科技企業應對大環境變化的基本盤,“開放合作”則是走出狹隘封閉、共享行業成果的長久之道。“中國硬核科技公司”們的出海,既有正當性,也有必要性。
硬核科技企業堅定出海,
開放合作實現多邊共贏
今年正值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在過去的十年里,我們見證了“中國制造”全力向“中國智造”的奔赴。
而在這一過程中,眾多科技企業在出海過程中向外界展現的成果功不可沒。
比如央媒口中的華為、比亞迪、寧德時代、小米等中國硬核科技公司,他們在各自的領域不僅做出了成績,還為各國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
除了前面提到的小米以外,像華為憑借通信業務牢牢站穩5G時代的標準制定者,并在數據庫、云計算、芯片等領域連續突破;
寧德時代則是創新了CTP技術,研發出鈉離子電池、M3P、麒麟電池、凝聚態電池等尖端產品,作為全球最大動力電池企業,其深刻影響到了全球汽車供應鏈;
比亞迪的刀片電池、電池與車身一體化等技術全球聞名,還是截止目前全球唯一一家能夠開發且量產八合一電驅總成的車企,其在新能源技術的創新和產業鏈效率的優勢讓比亞迪新能源車遍布全球……
據環球時報統計,華為被全球700多個城市、267家世界500強企業選為數字化轉型的合作伙伴,向全球30多億人口提供服務;比亞迪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的代表企業,經過20多年的高速發展,已在全球設立30多個工業園,實現全球六大洲的戰略布局。
寧德時代是全球領先的新能源創新科技公司,今年上半年寧德時代在全球動力電池供應商中唯一占據30.0%以上的市場占有率,連續六年居于全球第一;小米在市場機構canalys最新的統計中,已成長為全球領先的智能手機品牌之一,智能手機出貨量穩居全球前三。
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份額變化(圖源:canalys)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帶一路”國家當中,這些“中國硬核科技公司”更是填補了當地的市場空白,滿足了人們潛在的需求。比如小米在拉美、中東等“一帶一路”沿岸地區,市場規模已經穩居TOP2。
正如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軍所說:“從長期來看,一方面中國科技企業為這些‘一帶一路’國家填補了市場空白,另一方面,通過這樣的參與,對于中國的本土企業包括小米、華為等來說,也是其走向國際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
專家們認為,中國企業要借助“一帶一路”國家,不斷地走向國際,也為中國科技企業的研發技術升級以及在全球范圍的推廣提供了廣闊空間。
對此,人民網也發文點贊:“目前,中國已與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系,加入200多個國際組織和多邊機制。中國空間站、西藏羊八井宇宙線國際觀測站等已成為國際科技合作的大平臺;華為、小米、寧德時代、比亞迪等市場化科技企業以技術創新為引導,通過產科研全面一體化走向全球,向供應鏈、價值鏈的中高端發展。”
至此不難看出,“硬核”是這些科技企業的硬實力,而“中國硬核科技公司”們過去十年的科技創新,更是為“一帶一路”的建設注入了新的增長動能。全球價值鏈的高端,必有“中國硬核科技公司”的一席之地。
正如新華網所總結的那樣:“一面鍛造‘硬核’實力,夯實對外開放的基礎和支撐;一面推動高水平開放,同世界分享發展機遇。”在這些既“硬核”、又“開放”的科技企業們的努力下,科技照亮美好未來的新故事還在持續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