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到國內AI芯片發展,注定是繞不開寒武紀這家公司的。
自2016年成立,寒武紀連續獲得10輪融資,總融資額超過50億人民幣,吸引了包括阿里巴巴、聯想、曙光、科大訊飛等頂級互聯網、服務器和人工智能公司的入股。
寒武紀開了個好頭,2017年,傳統做芯片的人看到了AI的機會,紛紛開始了AI芯片的創業。
2018年,做AI算法的公司也開始了自研芯片,當時資本和業界對AI技術的應用抱有很高的期待,許多人都認為AI可以獨當一面,能帶動行業的發展,但后來慢慢發現AI芯片很難成為一個獨立的產品。
2019年之后,新創立的AI芯片公司越來越少,同時芯片研發和產品推出需要一定周期,自然關注度也隨之下降。
在這樣一個節點,國內知名AI芯片公司寒武紀選擇上市,這顯然不是一個對的時間。上市后,寒武紀的股價從2020年7月上市時最高的297元一路下跌至2022年3月4日的不足86元。2022年1月,寒武紀發布公告,公司副總經理兼首席技術官梁軍申請辭職。
就在外界已經將寒武紀的股價當做一個笑話的時候,2022年末,OpenAI發布ChatGPT,引發資本追捧,一時間AI芯片成了2023開場的風口,而作為國內AI芯片領域第一股,寒武紀的股價也是一下子從谷底上了天,市值一路飆升至上千億。
但是,這種上升的態勢并不持久。自今年6月以來,寒武紀股價一路下跌,如今股價還不到最高點的一半。屋漏偏逢連夜雨,寒武紀的創投股東們,幾乎行動一致的清倉式減持,也讓寒武紀的市值不斷走低。
6月,南京招銀的凌霄股權投資基金,以及湖北招銀股權投資企業,將IPO前持有的寒武紀股份清倉,減持比例分別為0.78%、0.38%,兩者分別套現3.88億元、1.91億元。
8月25日,寒武紀發布公告稱:其另一家創始股東,蘇州工業園旗下的古生代創業,已將上市前持有的1.49%股份清倉,累計套現10.71億元,正式退出寒武紀股東行列。
9月22日,寒武紀發布公告:宣布創始股東國投創業基金,已減持寒武紀739萬股,占其1.85%的股份,套現14.81億元;此次減持計劃完成后,國投創業基金僅持有寒武紀1176股,持股比例為0.0003%,相當于股份清倉。
其實,早在2023年3月,創投股東針對寒武紀的減持計劃,就已完成了第一階段。
截至目前,寒武紀的五名創投股東,幾乎已全部完成清倉,累計減持套現41.83億元。
上半年一路飛漲的股價,讓寒武紀股東們在套現的道路上完全停不下來。
在接連套現離場的背景下,寒武紀在近日發公告稱,公司實際控制人、董事長、總經理陳天石博士出具不減持承諾,與此同時公司也祭出了回購大招,期望可以穩住陣腳。
之所以遭遇清倉式減持,不僅僅是因為股價的回暖,其中還有寒武紀業績持續虧損,始終無法盈利的因素。
自寒武紀上市以來,始終不能實現盈利。
自從A股上市以來,寒武紀就始終處于虧損中。財報顯示:其2020年虧損4.35億元,2021年虧損8.25億元,2022年虧損12.57億元,2023年上半年虧損5.6億元,上市以來累計虧損31.5億元。
與此同時,在其未上市的2017年至2019年,寒武紀分別虧損3.81億元、0.41億元、11.79億元,上市之前就已虧損超16億元。
而營收提升速度顯然也算不上樂觀:在2020年至2022年,寒武紀分別實現營收4.59億元、7.21億元、7.29億元。
為了解決盈利困難的問題,寒武紀也在進行降本增效,提高自身產品的毛利率。
先是從人員上下手,2022年寒武紀研發人員1207人,占公司總人數的80.04%,研發人員薪酬總計3.73億元。到了2023年寒武紀研發人員980人,占公司總人數的77.47%,研發人員薪酬總計3.05億元。
然后是研發投入上,2022年武紀研發投入資金為6.29億元,2023年則減少到4.83億元。
雖然成功降低了成本,但與此同時,寒武紀對于研發投資的減少,也讓不少投資者對其技術力的提升和后續產品的突破產生了質疑。
《AI芯片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在2023年AI芯片領域中,市場排名前五位的企業,分別是華為海思、寒武紀、百度、中科院計算機所、深鑒科技。
其中,華為海思的市場份額為24.8%,寒武紀市場份額為14.3%,百度、中科院計算機所、深鑒科技,市場份額分別為13.5%、12.8%、10.6%。
這里面值得談到的是,2017-2018年,寒武紀的收入幾乎全部來自IP授權,其中華為分別貢獻了98%和97%的營收。
但華為在2019年開始自研芯片,寒武紀這部分業務在當年的收入占比大幅下降,智能計算集群系統接替IP授權成為了公司的最大營收來源。
到了2023年,根據寒武紀公司半年報顯示,公司的主營業務已經包括各類云服務器、邊緣計算設備、終端設備中人工智能核心芯片的研發、設計和銷售。主要產品為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訓練整機、邊緣智能芯片及加速卡、終端智能處理器 IP 以及上述產品的配套軟件開發平臺。
而在這個領域中,市場份額主要由英偉達等企業所占據。在智能計算集群系統市場,基于英偉達GPU產品的集群占據市場優勢地位,寒武紀難以與其抗衡。
Christopher Danely 在7月份發布的一份報告中預測,英偉達將占據AI芯片市場至少90%的份額,而AMD則位居第二。
現今,AICG產業的迅猛發展,固然讓行業中的各家企業在短期內獲得了大量資本支持。但是,光有資金是不夠的,在技術上實現突破,才是獲得成功的關鍵。
在AI芯片這條賽道上,突破技術壟斷的一次進步,就完成可以實現市場上的逆襲,但對于當前股價一路走低的寒武紀來說,想繼續在國內AI芯片市場上保持自己的頭部地位,可能需要它在未來幾年里做到“又穩又快”才可以。
寒武紀已是如此,那對于其他AI芯片公司來說,路又該如何去走呢?
這個問題外界給不了答案,需要拋給一眾AI芯片公司們來回答,可以是寒武紀、可以是百度昆侖芯,可以是平頭哥,也可以是華為。
不管是哪家公司第一個交出答卷,在巨頭壟斷的當下,國內AI芯片公司都算得上是“道阻且長”了。